中国主要植物染色体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2-18 作者:Admin
中国主要植物染色体研究
该项目属于生物学科的植物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
该项目自1978年开始,历经25年,对我国95科331属2 834种(含种下分类单位)植物染色体数目进行了报道,完成了1 045种植物核型分析。通过对染色体数据的科学积累,从细胞水平对我国苹果属、梨属、柑橘属、茶属、大豆属、小麦属、大麦属、玉蜀黍属、棉属、狗尾草属、菊属等主要栽培植物的分类、起源、进化提出了新认识,新发现了191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的多倍体、多倍体复合体和细胞型,首次报道了我国银杏、芦笋的性别机制为ZW和XY型。同时,该项目还创建了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的去壁低渗法(WDⅡ法),对植物染色体GiemsaC—带、N—带、G—带、Ag—带、微切微克隆、 FISH等研究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制定了中国植物型分析标准化,建立了我国植物染色体信息学研究平台,为全国300多个单位培训了植物染色体技术人才,使我国后来的广大植物染色体研究者能够从更高的起点攀登科学高峰。该项目对我国植物染色体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贡献,带动了我国植物染色体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达到了植物染色体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发表论著255篇(部),出版了世界第一部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收录了我国1 045种植物核型分析的资料和1 389幅染色体图像,该书填补了世界植物染色体图谱的空白。
该项目的特点是时间长、材料面广,涉及我国高等植物的42%的科,工作量大,国内外实属罕见;其次是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以源于我国的栽培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为主,为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分类、起源、进行奠定了基础;第三,系统性和创新性强,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的科、属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除染色体数目、倍性、核型分析外,还进行了Giemsa分带和FISH,使研究结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发表的论文在国内外被引用1 355次(包括自引177次),染色体资料已被《中国果树志》等 10部专著和教科书引用。
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我所林盛华为第5主要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