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野生种质资源的分布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2-24  作者:  

一、苹果野生种密集分布区
       中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复杂,不但起源古老而且是研究世界种子植物区系起源的关键地区之一。起源于我国的苹果野生种为17种,资源极为丰富,并拥有许多原始种,并形成了天然的苹果野生群落,如新疆野苹果等。成明昊认为经过地质历史的变迁,才导致了现今苹果属植物间断分布和替代分布格局。根据调查及文献资料,目前普遍认为我国苹果野生种有2大密集分地区,即新疆分布区和横断山脉分布区。

新疆分布区:
        新疆野苹果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地区,形成了3个较为集中的分布区,包括伊犁地区的天山山区和塔城地区的塔尔巴哈台山、巴尔鲁克山及南天山的阿克苏地区,其中伊犁河谷地区的野苹果群落分布密集、连续,其他地区多为小面积或零星分布。
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山脉中部,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为野果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亦是中亚地区野生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新疆野苹果是组成野果林的主要树种,约占野果林的90%左右,海拔一般在900~1930m。集中分布于4个地区,包括霍城县的大西沟、小西沟、大东沟、小东沟、果子沟及萨尔布拉克沟等,与野杏、杨树及小灌木等混生,面积约770 hm2;巩留县的大莫合、小莫合及核桃沟等区,少数与核桃、松树等混生,大部分为单一树种,面积约3900 hm2;新源县交吾托海、那拉提及铁矿沟等,面积约3900 hm2;伊宁县曲里海沟、吉里格朗沟等,面积为370 hm2。其他各县有少量零星分布,上述4个地区之中尤以交吾托海分布最为密集。
横断山脉分布区:
        横断山脉主要包括了四川和云南西部、贵州及西藏东南部地区,成明昊认为这里是苹果属植物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心,并在这里向外进行演化辐射。此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众多的苹果野生种及其种下类型,其野生种数目超过了全国的1/2,自然分布有丽江山荆子、西蜀海棠、滇池海棠及沧江海棠,为其他地区所没有;小金海棠、马尔康海棠等为近年发现的新种,分布海拔约在1500 m~3700 m之间;山荆子、湖北海棠、变叶海棠、陇东海棠、河南海棠及花叶海棠亦在此区有大量分布,并呈混生状态。
四川地区已发现苹果野生种有13种,有些分布集中,有些分布较为零星,在盐源县和阿坝州等地区的分布调查较为明确。在盐源地区,丽江山荆子分布广泛,集中在元宝、盐塘区及平坝区,为当地主要砧木;湖北海棠零星分布,数量少;三叶海棠在盐塘区有集中分布,亦用作砧木;沧江海棠常与三叶海棠混生;滇池海棠分布较广,集中分布于元宝、盐塘区。在阿坝州地区,湖北海棠集中分布于马尔康、南坪等地;小金海棠主要分布于小金县,为新发现的野生种;三叶海棠分布茂县毛显坪、南坪等地区;陇东海棠分布于理县、马尔康、金川、黑水、松潘、南坪、汶川、茂县、若尔盖等地区;花叶海棠分布于阿坝、若尔盖迭部等地区;河南海棠在南坪县勿角乡有零星分布;滇池海棠在茂县宝顶山、光明乡毛海坪及汶川有分布。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苹果野生种分布有6~7个种,以滇西北的丽江、迪庆的种类最多。在滇西北地区,丽江山荆子分布较广,在中甸、剑川、丽江、维西等地区均有分布;锡金海棠分布于丽江和德钦;滇池海棠主要在丽江分布;湖北海棠分布于腾冲;三叶海棠在维西分布;沧江海棠在贡山县分布;西蜀海棠在丽江及维西有分布。
贵州地区分布有苹果野生种12种,在赫章地区调查发现有6种,威宁地区有5种,德江、册享地区分布有2种。
西藏地区的苹果野生种主要分布于藏南、藏东南,据调查约有7个野生种,集中分布波密、昌都、察偶、米林、墨脱、亚东、日喀则、吉隆及林芝等地区。
苹果野生种其他分布地区:
        苹果属植物是一群干性中生植物,无论从其形态特征或者从其生物学特征来看,它们大部分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能,同时要求较好的光照条件。苹果野生种在自然条件下,大部分布于夏绿阔叶林带的边缘,或森林草原的梢林地带,有些种类分布于沟谷之中,并呈多种群混合分布。除了2大密集分布区外,据调查全国16个省或自治区均有苹果野生种的分布,其中山荆子分布最为广泛,其次为湖北海棠、三叶海棠及变叶海棠。
二、苹果野生种的多型性
        苹果野生种之所以区别于栽培种,主要在于野生种有自然的分布群落,其分布的环境相对隔离,致使野生种分化出许多变种和众多的种下类型。由于分布区的不同,一些野生种的称谓不仅体现了地域性,也显示了民族性的特点,如甘肃、河南等地区称之为“枣”,云、贵等地区称之为“棠梨”、“海子”等,湖北、湖南等地区称之为“茶”,野外调查时,在不同地区,咨询当地居民时可采用不同的称呼。
        新疆野苹果有吉尔吉斯苹果亚种,红肉苹果变型,当地称其为野苹果、牙瓦阿尔玛(维语)。其类型极为丰富,据林培钧、崔乃然研究,野苹果群落主要以种子自然繁殖,在果实大小、颜色、成熟期、植株高矮、树形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变化,形成了84个种下类型。
山荆子有垂枝山荆子变型,昭觉山荆子、稻城海棠变种。河北称棠梨、梨子、林荆子、倒吊果等,类型有大果山定子、小果山定子。内蒙称山丁子、野林檎子。陕西称水秋子、酸酒酒。甘肃称武山黄石枣、铁石枣、老君山小石枣等。云南昭通称昭通山定子、圆叶海棠、中心海棠、大海棠、九支海山定子,类型有绿皮型、垂枝型;维西称之小海棠、维西山定子等。
        毛山荆子在河北称辽山荆子、东北山荆子、棠梨木;甘肃称红石枣、棠梨;吉林称棠梨木。
丽江山荆子在云南称山定子,类型丰富,有梨形果山定子、长圆果山定子、小果形山定子、扁圆果山定子、短柄山定子、文海山定子、白沙山定子、大叶山定子、柳叶山定子及毛叶山定子等。
        湖北海棠有平邑甜茶、泰山海棠及师宗小海棠变种。甘肃称小石枣;云南石屏、腾冲称野海棠;湖北称茶叶海棠、圆叶海棠、甜茶、花红茶及三片罐,类型有小叶型、大叶型。
        垂丝海棠目前尚无发现有自然野生群落,笔者在甘肃调查时发现均为人工栽培,类型为倒挂珍珠,常做为砧木使用;陕西称铁杆海棠。
        锡金海棠在云南称大沙铃果、雾露底海棠、文海海棠、光叶海棠、沙铃果等;西藏有林芝海棠;贵州称野花红;四川藏民称仉俚。
        三叶海棠在甘肃称花叶小石枣、山茶果及野黄子;山东称山茶果,类型有红果三叶、黄果三叶及阔叶型;云南有维西三叶、师宗大叶打枪果、师宗小叶打枪果;贵州称山楂子;四川称丁刺柴。
        陇东海棠在河南称甘肃山楂、甘肃海棠、大石枣和小白石枣,类型有光叶型;陕西称麻叶杜梨、花叶杜梨及涩枣子等。
       山楂海棠在东北称薄叶山楂,吉林称山苹果、高丽果,在吉林长白山有自然群落,并建有自然保护区,其他地区仅见于文献记载。本种已列为濒危种。
        花叶海棠在甘肃称兴隆山石枣子、庆阳马杜梨、细弱海棠、临洮白石枣、靖远哈思山野秋子;四川类型有宿萼型、长圆果型、少毛叶型、多毛叶型。
        变叶海棠在甘肃称大白石枣,类型有武山变叶;四川有雅江变叶、小金变叶、泡楸子;西藏称大白石枣。
        小金海棠在四川小金称铁楸子。
        滇池海棠在西藏称少毛滇海棠,类型有光叶滇池海棠;四川称山梨儿;贵州称海巴棠梨。
        河南海棠在河北称茶果、茶叶树;甘肃称山里锦;四川称棠梨儿;河南称大叶毛楂;山西称冬绿茶。
        台湾林檎在广西称山楂,古蝉子、乌婵子(苗语),麻缺顿、墨鸡屯;台湾称撒多、撒两比。云南有富宁林檎。
        尖嘴林檎在广东称山楂,类型有光萼林檎等。


打印』『关闭